中山一院儿科团队前瞻性研究为儿童APL治疗提供新方案
近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学群教授及黄礼彬副主任医师团队牵头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SCCLG-APL 2011”,历经12年后在中科院一区、国际TOP期刊Blood Cancer Journal (IF: 12.8; Q1)发表了终期研究结果:我国自行研发的口服复方中药制剂(RIF)和三氧化二砷(ATO)治疗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均为97.6%,可认为用中国华南“SCCLG-APL 2011”方案治疗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愈率高达97.6%。
该研究还进一步发现,RIF治疗儿童APL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感染率和心脏毒副作用,说明口服RIF可代替静脉ATO治疗儿童APL,为更好地治疗儿童APL提供了有力的循证依据。

APL是一类特殊类型的,容易合并出凝血紊乱导致死亡的疾病。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ATO的治疗方案使APL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RIF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四硫化四砷(As4S4),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成人APL患者中得到验证。但儿童APL与成人患者不同:儿童APL高危患者多,诱导期间高白细胞血症发生风险高,口服药RIF在儿童患者中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依从性也可能与成人不同。因此RIF在儿童APL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能否代替ATO,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验证。
该研究共纳入176例初诊APL患儿,其中RIF组91例,ATO组85例。患者在诱导治疗后全部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HCR)。ATO组达HCR的中位时间为25.0(21.0-30.00)天,RIF组为27.0(22.0-35.0)天(p=0.082),所有患儿在巩固结束时均达到分子学完全缓解。

试验病人分组情况及流程图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年(95%CI,5.7-6.3),8年OS为100%,5年和8年EFS分别为97.7%(95%CI,95.3%-100.0%)和96.6%(95%CI,93.7%-99.5%)。ATO和RIF组的5年EFS均为97.6%(p=0.612),两组之间的5年EFS差异为0%(95%CI,-0.038%-0.038%)。各危险度分层中两组的EFS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这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最好的长期生存率的结果。

不同危险度分层ATO与RIF组患儿的无事件生存率对比
安全性方面,两组在诱导期间分化综合征,出凝血事件,心、肝、胃肠道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而在巩固期间,RIF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ATO组,且心脏毒性可能更低。RIF组在诱导+巩固总住院日时长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各危险分层患儿中均显著少于ATO组的中位住院时长。
综上,该研究是目前报道的随访时间最长、疗效最佳的儿童APL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山一院儿童血液/肿瘤专科唐燕来主治医师、张晓莉主治医师和黄礼彬副主任医师是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一院黄丹萍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良春副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以乔主治医师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此外,唐燕来主治医师牵头的“SCCCG-APL” 2020方案及“SCCCG R-APL 2023”方案将进一步对儿童初发及复发APL进行后续研究。同时,黄礼彬副主任医师牵头的“SCCCG-AML 2020”方案及张晓莉主治医师牵头的“SCCCG(PLUS)-CML 2023”方案将在华南地区扩大开展髓系白血病协作组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儿童白血病临床研究及诊治水平。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052803/
(来源:儿科)